Hot Topics 娛樂追蹤

請按此重溫訪問內容 Please click here to listen to archive interview

自 4 月初改版以來,Celina「週六品味圈」(前「偷閒加油站」, Sat 9 - 11am, AM1470)內容豐富大獲好評,其中的「生活雜誌」環節,每星期請來不同嘉賓分享心得,而在這個環節中,列治文公共圖書館Wendy Jang,依然在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六為大家介紹一本好書。在風和日麗,春意正濃的五月,Wendy 會帶來甚麼好書呢? 

In May, the host of “Lifestyle Reunion” (Sat 9 - 11 am, AM1470Celina Luk and her guest Wendy Jang from Richmond Public Library, introduced one good book to their audience. Please click the above link to review this interesting interview.

Celina 週六品味圈之生活雜誌 五月好書推介

這個五月 Wendy 帶來的,是由中國青年作家徐則臣撰寫的長篇小說《耶路撒冷》,是近年中國最有份量的作品之一,一出版便獲得老舍文學長篇小說獎」中國小說學會排行榜年度五佳長篇小說」人民日報年度五佳長篇小說」等大獎,這部小說也被譽為「七十年代的成長心靈史」。

《耶路撒冷》所描寫的故事是關於一班「70 後」的知識份子。故事圍繞主角初平陽在離開老家淮海多年後,再回到花街老家賣屋籌款去耶路撒冷留學而展開,當平陽的幾位和他在花街一起長大的朋友知道,初平陽要賣大和堂之後,立即趕回花街去買這間位於運河邊旅遊開發區的房屋。他們包括做假證的易長安、四處漂流的秦福小、在精神病院的呂東和水晶企業家楊傑,連初平陽的前女友,已嫁人並身為人母的舒袖都去找他。他們每個人都正在追尋 - 尋根、尋找心中的安寧。這群「70 後」對未來有期盼,但也因為看到現實不可逆轉而悲傷。他們的背景和經歷都有一個故事,一個根在舊共產社會,但命運卻因社會轉型而改變的故事。

徐則臣用了 6 年時間撰寫《耶路撒冷》,全書有 500 多頁,書中故事雖複雜但結構嚴謹,內容豐富,深刻而緩慢,頗具厚重感。作者的文筆自然,富有幽默感,是一部很有吸引力的小說,其中不僅探討了這個時代的人的價值追求,而且成功地寫出知識份子在時代變遷激流中的痛苦和出路。不少作家和評論家都給《耶路撒冷》很高的評價:

 ♦  作者的大學老師曹文軒指出,「讀《耶路撒冷》我們面對的是經驗,一個人的經驗,人生的經驗,生命和生活的經驗,這些經驗非常古老,又非常新鮮。」
 ♦ 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表示,「徐則臣的寫作讓他既吃驚又滿意,為了展現其中的多重矛盾和衝突,他寫到了國際與國內,城市與鄉村,外省與首都,文化界與商界等多個層面。」
 ♦ 文學評論家雷達說「徐則臣寫的是整個時代,(他)力圖大規模地,全景式地梳理和表達一代人的經驗,是經驗和體驗的疼痛,而不是觀念的疼痛。」
 ♦ 評論家陳曉明這樣形容《耶路撒冷》,「它是史詩,它想為 70 年代人做傳,寫出 70 年代人經歷的那種生活,但是裡面沒有英雄,只有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所以說是小史詩」。

在寫《耶路撒冷》之前,作者訪問了很多「70 後」,了解他們獨特的問題。「『70 後』人經歷了中國轉型,他們世界觀是在變的,似乎突然出現了轉折,分上半身和下半身。但『80 後』就很完整,他們對世界的理解沒有任何障礙。」作者本身就是「70 後」人,他覺得需要為「70 後」作家正名,他說「很多人覺得『70 後』作家讓人失望,把我們和『60 後』比,認為我們沒有他們的才華和成就;和『80 後』作家比,又沒有他們的市場。」很明顯,《耶路撒冷》一書取得的獎項和其受歡迎程度,證明徐則臣已成功為「70 後」作家爭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