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中文電台 AM1470 FM96.1

A
A- A A+
Hot Topics 娛樂追蹤

文楓「重踏華工尋金路」- 菲沙河口的華工

2019-07-15 (星期一)

文楓「重踏華工尋金路」- 菲沙河口的華工

「週六品味圈」(Sat 9am, AM1470)的文楓,為我們親筆撰寫並提供照片的「重踏華工尋金路」遊記系列,之前兩篇帶我們走過 Vancouver Island 和 Highway 99 的華工歷史遺跡,回顧當年華工如何克苦挖掘金礦和玉石。其實華工曾參與的工種很多,在魚廠工作的廉價勞工,在農田努力開墾的農民,很多都是遠道從中國來的華工。「重踏華工尋金路」第三篇,文楓為我們介紹在菲沙河附近工作的華工以及他們的貢獻,其中提到的魚類加工工廠,醒目的朋友都知道其代表性建築就是列治文的 Gulf of Georgia Cannery 罐頭魚廠,而華工們所居住的宿舍就是相去不遠的 Britannia Heritage Shipyards,即將在 7 月 27 至 28 日舉行的 Richmond Maritime Festival,就是紀念漁獲豐收的活動,屆時將有一百多年前漁民工作和生活狀況的介紹,其中會提及華工,歡迎大家前往參觀這個一年一度的免費活動。

Victor Luk of "Lifestyle Reunion" (Sat 9am, AM1470) brings us his third instalment of ancient Chinese workers in British Columbia, and this time he will introduce the fish factories and farmlands near Fraser River that many Chinese workers worked at. 

* * * * * * * *

二埠是當年菲沙河河運之主要基地,圖中在遠處泊岸的槳輪汽船,與河上原住民所乘坐的獨木舟形成強烈對比。(New Westminster Archives IHP0618)
二埠是當年菲沙河河運之主要基地,圖中在遠處泊岸的槳輪汽船,與河上原住民所乘坐的獨木舟形成強烈對比。(New Westminster Archives IHP0618)
 當年二埠的華裔農民,在週末會帶著活的牲口和各種農產品前往市集出售。(New Westminster Archives IHP9135)
當年二埠的華裔農民,在週末會帶著活的牲口和各種農產品前往市集出售。(New Westminster Archives IHP9135)

當年淘金或築鐵路的華工必需經過位於菲沙河口、也是 BC 省第一個首府 New Westminster,因為 New Westminster 是華工繼 Victoria 後的第二個登陸點,所以被稱為「二埠」,至於三十年後才開始有華人聚居的海濱小城鎮 Vancouver,則俗稱「鹽埠」

尋金熱初期,二埠非常興旺,這裡不但有華埠,華人的人口更達四千人,部份華工會在嚴冬從菲沙河上游返回二埠休息避寒。記錄上更顯示首㧗約三四十名華人尋金客,就是在 1862 年從二埠歸鄉的。

當年溫哥華華工多屬單身漢,而且收入低,通常只能租用華埠的共用房間及設備,也就是多人共住的「寡佬屋」。(BC Archives d-00336)
當年溫哥華華工多屬單身漢,而且收入低,通常只能租用華埠的共用房間及設備,也就是多人共住的「寡佬屋」。(BC Archives d-00336)
 在通訊設備不發達的年代,貼在華埠的中文報章是很多華人接收世界消息的窗戶。(Vancouver Archives AM640-S1; City of Vancouver Archives 260-246)
在通訊設備不發達的年代,貼在華埠的中文報章是很多華人接收世界消息的窗戶。(Vancouver Archives AM640-S1; City of Vancouver Archives 260-246)

淘金熱潮過去,部份華工想繼續留在加拿大賺錢,便轉行替白人家庭作佣人。(BC Archives f-08550)
淘金熱潮過去,部份華工想繼續留在加拿大賺錢,便轉行替白人家庭作佣人。(BC Archives f-08550)
 康有维創立之「保救大清皇帝會」在華埠的遺址,現時是林西河總堂的物業,這幢大樓建於 1903 年,兩年前大樓維修但超支,結果由林西河總堂的理事私人舉債湊數。
康有维創立之「保救大清皇帝會」在華埠的遺址,現時是林西河總堂的物業,這幢大樓建於 1903 年,兩年前大樓維修但超支,結果由林西河總堂的理事私人舉債湊數。
 溫哥華華埠之「華人先僑紀念碑」,是 2003 為表彰鐵路華工和華裔軍人而豎立的。
溫哥華華埠之「華人先僑紀念碑」,是 2003 為表彰鐵路華工和華裔軍人而豎立的。

尋金熱末期,二埠的華人銳減六成,部份華工從 1866 年開始轉做鋪設 BC 省內陸通訊電䌫的工作,又或轉行做家佣。至於二埠的華埠,因為 1898 年二埠發生大火,區內華埠的建築物全毁,之後卻不獲批重建,故此今天二埠的華埠,只是列在 BC 省 21 處「華人歷史保留地」名單上的一個名字(見另文 Chinese Canadian Historic Places;及圖 Heritage 第 16 項),沒有實物可以讓大家參觀。

菲沙河口的漁獲曾高達每年 3,500 萬條。(City of Vancouver Archives AM54-S4: Indust P3.1))
菲沙河口的漁獲曾高達每年 3,500 萬條。(City of Vancouver Archives AM54-S4: Indust P3.1))
 當年魚廠的華工月入約三十元。(Vancouver Archives AM1376; City of Vancouver Archives 196-1)
當年魚廠的華工月入約三十元。(Vancouver Archives AM1376; City of Vancouver Archives 196-1)

有華工在休息時靠水煙或鴉片提神。(BC Archives e-05065)
有華工在休息時靠水煙或鴉片提神。(BC Archives e-05065)
 當年華工佔魚廠勞動力之六成。(BC Archives e-02994)
當年華工佔魚廠勞動力之六成。(BC Archives e-02994)

當時大規模的罐頭魚廠年産超過 250 萬罐。(Vancouver Archives AM54-S4: Indust P5)
當時大規模的罐頭魚廠年産超過 250 萬罐。(Vancouver Archives AM54-S4: Indust P5)
 (上)展示在 Gulf of Georgia Cannery 的魚廠華工用具。(下,小圖)外號「Iron Chink」的自動劏魚機,能取代二十名魚廠華工之工作量。(下,大圖)Gulf of Georgia Cannery 入口處展示的 Iron Chink 自動劏魚機實物。
(上)展示在 Gulf of Georgia Cannery 的魚廠華工用具。(下,小圖)外號「Iron Chink」的自動劏魚機,能取代二十名魚廠華工之工作量。(下,大圖)Gulf of Georgia Cannery 入口處展示的 Iron Chink 自動劏魚機實物。

尋金由盛而衰,部份轉業的華工沿著菲沙河向西發展,加入新興之罐頭魚廠工作。勤奮自律之華工在之後的數十年變成菲沙河口四十多家魚廠的勞力主幹,直至 1920 年代發明了外號「Iron Chink」的自動劏魚機,華工的勞動力才被取代。

當時魚廠的華工,在漁獲季節會住在浮動的宿舍輪班工作。他們當年的作息狀況,今天被保存於列治文 Britannia Heritage Shipyards 的雙層宿舍內供遊人參觀。在菲沙河漁業高峰期,其他參與的勞工還包括日裔漁民和美國黑人,今日菲沙河隧道口的 Deas Island Regional Park,當年就有一座由黑人運營、是區內其中一座最早建成的魚廠。而每年在列治文舉行的 Richmond Maritime Festival,就是重溫菲沙河漁獲大豐收的節慶,今年 Richmond Maritime Festival 將於 7 月 27 及 28 日舉行,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前去看看。

列治文的 Britannia Heritage Shipyards 除了有管理層和員工宿舍,也是當年最大的漁船塢和維修場。
列治文的 Britannia Heritage Shipyards 除了有管理層和員工宿舍,也是當年最大的漁船塢和維修場。
 (上)當年在魚廠工作的華工,在漁獲季節會住在河邊的宿舍並輪班工作。(Vancouver Archives AM870-S2; City of Vancouver Archives 783-168)(下)現在大家仍可到 Britannia Heritage Shipyards 回顧當時的華工宿舍。
(上)當年在魚廠工作的華工,在漁獲季節會住在河邊的宿舍並輪班工作。(Vancouver Archives AM870-S2; City of Vancouver Archives 783-168)(下)現在大家仍可到 Britannia Heritage Shipyards 回顧當時的華工宿舍。

在 Britannia Heritage Shipyards 重現了當年漁獲期華工所住宿舍的模樣。這幢兩層高的建築物,沒有任何私人空間,大家都是過著集體起居的生活。
在 Britannia Heritage Shipyards 重現了當年漁獲期華工所住宿舍的模樣。這幢兩層高的建築物,沒有任何私人空間,大家都是過著集體起居的生活。
 因為海產容易變壞,所以在魚獲季節,魚廠幾乎全天候運作,華工需要輪班工作和休息,宿舍的設備也極簡陋。
因為海產容易變壞,所以在魚獲季節,魚廠幾乎全天候運作,華工需要輪班工作和休息,宿舍的設備也極簡陋。

華工除了在魚廠工作,也有部份改當農民,原來當時聯邦政府眼見很多華工有高超的農業知識及灌溉技術,於 1877 年開始鼓勵華工跟居於現時 UBC 校園旁邊的 Musqueam 原住民合作,開墾菜圃(見圖 Heritage 第 4 項)。此後的數十年,超過九成溫哥華區的蔬菜均由華裔農民所生產和供應,直至 1920 年代又再出現歧視政策才減緩。默默耕耘的華農今天仍然利用 Southeast Marine Drive 一帶,也是溫市唯一剩下之農地,續營祖業。

2016 年 1 月 29 日簽署的 Heritage Conservation Act 中,列出有 21 個華人遺址加入成為 BC 省的歷史保留地(BC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除了大家熟悉的溫哥華和 Victoria 華埠,還有文章中提到的二埠華埠(第 16 項),和 Chinese Market Gardens at Musqueam Reserve #2(第 4 項)。
2016 年 1 月 29 日簽署的 Heritage Conservation Act 中,列出有 21 個華人遺址加入成為 BC 省的歷史保留地(BC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除了大家熟悉的溫哥華和 Victoria 華埠,還有文章中提到的二埠華埠(第 16 項),和 Chinese Market Gardens at Musqueam Reserve #2(第 4 項)。
 2015 年,時任 BC 省省長簡蕙芝就省政府、議會昔日 100 多項省級排華法律和政策向華人社區道歉,並表彰中國移民在建設太平洋鐵路過程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去年溫哥華市長羅品信,亦代表溫市政府就同樣的政策向華人道歉。
2015 年,時任 BC 省省長簡蕙芝就省政府、議會昔日 100 多項省級排華法律和政策向華人社區道歉,並表彰中國移民在建設太平洋鐵路過程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去年溫哥華市長羅品信,亦代表溫市政府就同樣的政策向華人道歉。

Chinese Canadian Historic Places
2014 年,當時的 BC 省省長 Christy Clark 在省議會上,為過去省政府強加於華人的苦難表示歉意(見圖 Apology)。兩年後,省政府透過 Heritage Conservation Act,將 21 處有華人貢獻的地方列為歷史保留地(見圖 Heritage),這些地㸃中有三分二現在遊人勉強可達,但其中僅一半仍存可供參觀之文物。華工當年開發 BC 省的艱辛,從路途之遙遠和地點之偏僻,就可想而知。

1960 年代之華埠小姐競選,在農曆新年期間舉行,當年的佳麗跟今天的一樣,都是穿旗袍。(Vancouver Public Library 41623B)
1960 年代之華埠小姐競選,在農曆新年期間舉行,當年的佳麗跟今天的一樣,都是穿旗袍。(Vancouver Public Library 41623B)
 [按上圖可連結原圖] 1950 年 5 月 30 日溫哥華的華文報章「大漢公報」,刊登了一則新聞,說「雲埠女子青年總會」為籌募建築新會社之經費,舉行了「華僑青年女子王后」競選,共有五百多名華僑女子遞交照片報名,之後選出五強,於九街麥鉄吾大禮堂舉行決賽,結果由黃玉珠小姐勝出。似乎 70 年前的選美,流程跟現今的無大分別。
[按上圖可連結原圖] 1950 年 5 月 30 日溫哥華的華文報章「大漢公報」,刊登了一則新聞,說「雲埠女子青年總會」為籌募建築新會社之經費,舉行了「華僑青年女子王后」競選,共有五百多名華僑女子遞交照片報名,之後選出五強,於九街麥鉄吾大禮堂舉行決賽,結果由黃玉珠小姐勝出。似乎 70 年前的選美,流程跟現今的無大分別。

華埠選美
講華工歷史為何會談選美?原來這代表了當時華人人口結構的變遷。在 1884 舉行的人口普查中指出,BC 省華人男女的比例髙達 70:1,也就是每 70 名華人男性,才有一名華裔女性,反映了由於經濟環境和歧視政策,例如高昂的人頭稅,令早期居於 BC 省的華人幾乎全屬單身漢,即使在故鄉有家室的,也因為負擔不起人頭稅而迫於將妻兒留在中國。後來歧視政策取消,男女比例才慢慢趨於正常,這在當年是很重要的社會變化,故此在上圖大漢公報有關「華僑青年女子王后」選舉的報導中,特別指出是因為「鑑於華僑青年女子日眾」,才有需要另建會社。至於下圖的兩則剪報,不但見到 BC 省有越來越多在本地出生的女性,令選美熱潮方興未艾,亦反映出華人的經濟狀況逐漸轉佳,而這些正面的影響更開始遍及加西其他城市。

[按上圖可連結原圖] 繼「華僑青年女子王后」競選後,選美在華人社區形成一股熱潮,1958 年 5 月 12 日,大漢公報刊出了簡美梅當選「華區女皇」的消息。該次選美是為「雲埠洪門聯合大公義學」籌募經費,而這位當選時仍戴著眼鏡的簡美梅,個人資料如下:「簡小姐今年十五歲,高五尺,重九十磅,聰明伶俐,孝順父母...」
[按上圖可連結原圖] 繼「華僑青年女子王后」競選後,選美在華人社區形成一股熱潮,1958 年 5 月 12 日,大漢公報刊出了簡美梅當選「華區女皇」的消息。該次選美是為「雲埠洪門聯合大公義學」籌募經費,而這位當選時仍戴著眼鏡的簡美梅,個人資料如下:「簡小姐今年十五歲,高五尺,重九十磅,聰明伶俐,孝順父母...」
 [按上圖可連結原圖] 1958 年 7 月 10 日,大漢公報又刊登了一則選美消息,有趣的是,這是來自卡加利(當時的譯名是卡技利)的新聞:芳齡 22、身高五呎七吋、三圍 34/22/35 的周月桂小姐,擊敗 33 位本地白人,榮膺「卡技利展覽會女皇」寶座,是首位加籍華人得此榮耀。當時卡城的華人人口僅得三千人,對這項消息當然雀躍萬分,所以連溫哥華的華文報章也作了特別報導。
[按上圖可連結原圖] 1958 年 7 月 10 日,大漢公報又刊登了一則選美消息,有趣的是,這是來自卡加利(當時的譯名是卡技利)的新聞:芳齡 22、身高五呎七吋、三圍 34/22/35 的周月桂小姐,擊敗 33 位本地白人,榮膺「卡技利展覽會女皇」寶座,是首位加籍華人得此榮耀。當時卡城的華人人口僅得三千人,對這項消息當然雀躍萬分,所以連溫哥華的華文報章也作了特別報導。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文楓「重踏華工尋金路」- Highway 99 的金沙、玉石、吊人樹

文楓「重踏華工尋金路」- Vancouver Island 的 3 個華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