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Topics 娛樂追蹤
Clams 蛤蜊為何煮熟會打開殼? 煮熟後仍關著外殼的蛤蜊並不一定是壞掉
2023-04-06 (星期四)

炒蜆、卜卜蜆、涼拌蜆,蜆(或蛤蜊)的煮法五花八門,不論哪一款蜆食譜都有一定的捧場客。而我們烹調蜆時,通常會以「開殼了沒」來判斷是不是煮熟了,但你有沒有想過,為甚麼蛤蜊熟了之後會將殻立刻打開?買回家的幾乎都是閉著的狀態,是甚麼原因讓牠們一秒開啟?答案其實很簡單,是蛤蜊的肌肉狀態改變了。
You might have observed this yourself through the clam's most iconic activity: opening and closing its shell. Most, if not all, of the clams should be open. Clams, unlike mussels, only open when they are cooked all of the way through.
![]() ![]() 蛤蜊必須是活體販售,死掉的蛤蜊會發臭,但很難由外觀判斷一只蛤蜊是死是活,經常會因為一顆壞蛤而弄壞一鍋湯。品質較差的蛤蜊殼表會出現腐蝕脫皮狀,外殼也易碎裂,因此要選擇蛤殼微張,用手觸碰立刻緊閉的。也有人會將蛤蜊互相輕敲,聲音紮實才是新鮮貨! |
蛤蜊在還沒煮熟時,外殼大部分時間都是閉着的狀態,而煮熟後便會全開。其實蛤蜊沒死之前也會在水中打開殼,因為「開合」對於蛤蜊是重要行為,如日常移動、行走、覓食等動作。到底是甚麼原因令蛤蜊在水中可以常常緊閉?而煮滾時它「噗」一聲就一下打開,而非慢慢打開呢?
![]() ![]() 烹煮前,最好先給蛤蜊吐沙,把蛤蜊放進加入海鹽的鹽水,短短 1 至 2 分鐘時間,蛤蜊就會乖乖張開嘴巴把沙吐出來。 |
蛤蜊的肌肉用力 才讓牠緊閉著
有看過蛤蜊在水中開殼的樣子嗎?蛤蜊在水中不只有緊閉狀態,也會把殻開開合合,而蛤蜊想要移動和進食,更需要張開外殼才能活動自如。當蛤蜊要關閉外殼時,靠的是牠的肌肉,其中閉殼肌是連結蜆兩個蚌殼處的肌肉,有前閉殼肌和後閉殼肌,當閉殼肌收縮時,蛤蜊外殼便會因此關緊。蛤蜊在存活時,若閉殼肌呈現放鬆狀態,外殼其實會略微開啟,例如吐沙時。
![]() ![]() 烹煮蛤蜊時,活體蛤蜊感受到殼內的溫度上升,其生理機制反應會讓牠自然將殼打開(就像人在夏天炎熱時,會想把衣服脫掉幫助散熱一樣),而高溫也會使蛋白質產生變性,造成閉殼肌逐漸失去彈性及收縮功能。 |
滾煮蛤蜊打開了殼 為甚麼?
滾煮蛤蜊時,蛤蜊會因為高溫而死亡,而烹煮後肌肉煮熟更會失去彈性,當閉殼肌無法再發揮緊閉指令與作用,韌帶跟閉殼肌相連,幫助蛤蜊殼打開的韌帶則自然彈開,便讓蛤蜊開殼了!因此蛤蜊在煮後會開殼,就是連接蚌殼兩邊外殼的閉殼肌失去收縮功能所造成的。根據台灣網路科教館的資料指出,雙殼貝被煮熟後,貝類的外套膜和閉殼肌會和其中任何一面殼相互分離,而韌帶會把殼拉開,產生外殼彈開的情況。
這就是我們目睹到蛤蜊的「開殼現場」啦。
![]() ![]() 蛤蜊不開殼並不代表已壞掉,相反地,有時蛤蜊活體相當健康、閉殼肌與相連的組織非常粗壯,烹煮高溫蛋白質變性後也沒有斷裂或脫落,所以蛤蜊煮熟後蛤殼也不打開。 |
不過吃蛤蜊時,很多人大概都聽過一說法:「蛤蜊沒開殼,就一定是壞掉了!」這個其實也不一定。當蛤蜊閉殼肌的肌肉本身非常緊實時,就算在高溫烹煮下,仍有可能緊密接連著外殼,使蚌殼關得緊緊的,因此不一定煮熟後仍關著外殼的蛤蜊就是壞掉的。建議判斷蛤蜊是否死掉或壞掉,除了下鍋前先觀察蛤蜊的狀態,新鮮的蛤蜊輕敲殼面的聲音紮實清脆,也可以嗅聞是否散發出臭味,如煮後出現發黑等不正常狀況,就不要食用喔!
吃蛤蜊須知 • 蛤蜊容易處理,而且變化多樣,不管入廚新手抑或老手都愛以蜆入饌,中、西、日或東南亞的口味都有,一定有一款你合你心水。 • 相較於植物性鐵質,動物性鐵質較能被人體吸收,而蛤蜊便含有豐富的動物性鐵質,適量補充即能預防缺鐵性貧血。此外,在補充動物性鐵質時,若能適度攝取含有維生素 C、維生素 B 群或葉酸等食物,更可進一步促進鐵質的合成與吸收。 • 雖然蛤蜊好處繁多,但其普林含量偏高,建議尿酸偏高或痛風患者盡量避免食用,以免造成身體不適。此外,由於蛤蜊以中醫角度來看屬性偏寒,腸胃不佳者也建議減少食用為佳。 |
-
2023-04-30Celina 週六品味圈之「生活雜誌 - 三月、四月好書推介」
2023-04-29Loewe「像素風」新裝開賣 網喊:似 Minecraft!
2023-04-28Arthritis 走路卡卡骨關節炎痛!研究:酪梨是「護膝糧食」
2023-04-27Packaging 你吃完的零食盒子是垃圾 他吃完的零食盒子是藝術!
2023-04-26Phone battery 手機快速充電!簡單一招即可節省 44 分鐘
2023-04-25Netflix 打擊共享帳戶 引發用戶取消訂閱浪潮 25 年 DVD 出租業務於今年 9 月結束
2023-04-23Mosquitoes 家裡這 8 個地方最易養蚊子 哪些防蚊招數最有效?
2023-04-22AI Photography 得獎攝影師自揭參賽作品以 AI 生成 頒獎台上拒絕領獎
2023-04-21 AI 能於「1 分鐘」內破解密碼 想自保 密碼越複雜越長越好
2023-04-20Coupon Man 日本省錢大神 出門從不帶現金 三十多年來全靠優惠券過活
2023-04-19Antiques 如果你見過 / 用過這些東西 別瞞了 你就是大叔 / 大嬸級別!
2023-04-19Music 全球首播 - 林俊傑《孤獨娛樂 Happily, Painfully After》
2023-04-18Music 全球首播 - 庾澄慶《On My Way》
2023-04-17Chilliwack Tulip Festival 溫哥華鬱金香節 季節限定 不少人慕名而來
2023-04-16Noise 致辦公室裡總是最吵的同事:50 分貝是最健康的噪音水平
2023-04-15Earth Day Special 地球已超載?何謂「地球超載日」?
-
2023-04-14使用 ChatGPT 時要分外小心 Samsung 用 ChatGPT 不到 20 日 機密資料遭外洩
2023-04-13Octopus 巨型章魚擱淺美國海灘 被溫巿女孩及時發現獲救
2023-04-12Fart 一天放屁多少次才算正常?屁味特殊可能是身體發出警號
2023-04-12Music 聯合首播 - 張哲瀚《變成星星照亮你》
2023-04-11Yakult 掀蓋?戳洞?咬屁股?日本益力多公司建議正確喝法
2023-04-10AI 模特兒要來了!為你介紹 3 位走紅的「不存在」模特兒
2023-04-09Wood ear fungus 黑木耳 白背木耳 雪耳 人人可吃?未必!
2023-04-08Air fryer 全家不吸煙同患肺癌 疑與氣炸鍋有關?
2023-04-07Poutine 4 月 11 日 Poutine Day - 關於 Poutine 你不知道的 7 件事
2023-04-06Clams 蛤蜊為何煮熟會打開殼? 煮熟後仍關著外殼的蛤蜊並不一定是壞掉
2023-04-05Gout 營養師分享 4 + 3 方法對付痛風!番薯、茶葉蛋、無糖咖啡有助舒緩痛楚
2023-04-04Dust mite 除了牀褥 家中還有兩大黑點是塵蟎的溫牀
2023-04-03Hot water boiler 熱水瓶該怎麼清洗?日本大廠手把手教正確洗法
2023-04-02Electrolytes 熱身過後運動仍抽筋?補足 4 大電解質 預防抽筋無難度
2023-04-01FR Anniversary「台慶有禮 360」4 月密碼及奬品 + Bonus 現金獎 $2,288 再度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