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Topics 娛樂追蹤
AI 人工智能助攻!貝多芬未完成遺作《第十號交響曲》問世
2021-10-22 (星期五)

AI 人工智能的創作力,有可能超越「樂聖」貝多芬嗎?
古典音樂界的一代宗師貝多芬,在 1827 年逝世時留下的遺作《第十號交響曲》,僅僅留下一些零碎想法及寥寥幾個音符,根本沒人知道他生前打算如何創作。不過在一群音樂學家、作曲家以及電腦科學家在過去兩年利用 AI 技術的創作下,這首遺作終於完成,讓世人能一窺它的面貌,更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接近貝多芬想法的版本,按本文最後的連結可在線欣賞這首由 AI 模仿貝多芬曲風創作而成的《第十號交響曲》第三章節。
A group of musicians and scientists have us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complete one of the greatest what-ifs in classical music: Ludwig van Beethoven's unfinished "10th Symphony".
![]() ![]() Ludwig van Beethoven(貝多芬 1770 - 1827)一生飽受耳聾的折磨,但仍然克服重重障礙,成為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古典音樂大師,被尊稱為「樂聖」。 | ![]() ![]() 1817 年,英國皇家愛樂協會委託貝多芬創作兩首交響曲,其中一首就是貝多芬的代表作《第九號交響曲》(著名的《Ode to Joy》就是其中一節);另一首《第十號交響曲》,則隨著貝多芬在 1827 年撒手人寰而成為遺作,流傳下來的只有寥寥幾個音符,以及一些貝多芬對這首作品的想法。 |
「Beethoven X: The AI Project」(貝多芬 AI 計劃)的負責人 Matthias Röder 表示:「貝多芬為《第十號交響曲》寫下的手稿沒有很完善。如果一個人試圖完成這項工作,他將需要花費太多的精力。透過 AI 來譜出貝多芬的曲風,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其實早在 1988 年就有音樂家嘗試將《第十號交響曲》完成,卻沒有獲得太多正面的迴響。由此可見,「貝多芬 AI 計劃」的團隊要替貝多芬的歌曲「埋尾」有多困難,需要分析和學習貝多芬創作的風格,還要教會電腦作曲。
![]() ![]() 2019 年,致力於推廣音樂科技的奧地利組織 Karajan Institute,由負責人 Matthias Röder 領頭,找來多位音樂和 AI 專才,打算利用 AI 模仿貝多芬的風格來完成《第十號交響曲》,這個計劃名為「Beethoven X: The AI Project」,「X」就是「10」的意思。 |
作曲家和「貝多芬 AI 計劃」成員 Walter Werzowa:「我們把《第十號交響曲》的手稿翻譯成 MIDI,一種音樂語言,然後複製到人工智能系統中。人工智能藉由這樣來學習,了解貝多芬是如何創作、發展,再把排序和數值送回來。」
而且,電腦不是只給了一個版本,而是提供了很多版本讓人類來做選擇,而這也是貝多芬自己創作的方式,貝多芬生前會隨身攜帶筆記本,不斷打磨,直到他認為最完美為止。
但人腦總不及電腦快,「貝多芬 AI 計劃」的成員就表示,在 AI 進入創作階段時,每天早上都會收到來自美國的同事送來由 AI 創作的樂譜,有時甚至多達上百個版本,大家都很興奮地跑到電腦前,同時不禁驚嘆:AI 能夠為同一節樂曲創造上百種可能性,而且一個晚上就完成!
![]() ![]() 由人類從旁協助、AI 負責創作的 AI 版《第十號交響曲》,經過團隊接近兩年的努力,在今年終於完成,並在貝多芬的故鄉首演。 |
這首與人工智能共同譜寫的《第十號交響曲》,本月 9 日正式在德國的 Bonn(波昂市),也就是貝多芬的故鄉,舉行全球首演。在演奏會的前一天,還先讓街上的民眾試聽看看。
街坊:「我可以認出是貝多芬,但感覺有些章節,貝多芬不會這麼寫。」「感覺有點像是貝多芬的兒子寫的。」有部份的人認為人工智慧永遠沒辦法取代藝術,因為它不像貝多芬一樣情感豐沛。
貝多芬演奏會指揮家 Dirk Kaftan 則認為:「我無法明確地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聽起來像是貝多芬,因為有些部份感覺他的精神是在的,但如果有人問我:那是貝多芬嗎?答案是否定的。」
不過對於「貝多芬 AI 計劃」的團隊來說,AI 技術並不會影響音樂本身。他們甚至認為,像貝多芬一樣對於音樂充滿熱忱的藝術家,如果還在世,肯定也會透過 AI 來激發靈感。
儘管人工科技能否取代由真人所創作的藝術仍存在爭議,但可以肯定的是,兩者都不會停滯不前,而是隨著世界改變,並互助互利的。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Captcha 「我不是機器人」打個勾就知道?揭密 Captcha「辨識人類原理」
-
2021-10-31Celina 週六品味圈之「生活雜誌 - 九月、十月好書推介」
2021-10-30Milk 不是有冰就好 牛奶放冰箱門是錯的!
2021-10-29「Brenda 點唱機」訪問 Uncle Ray 介紹榮休演唱會
2021-10-28Coot 奇特黑鳥腳趾長羽毛?能隨時施展輕功水上飄
2021-10-27Oldest identical twins 日本 107 歲人瑞姊妹刷新最長壽雙胞胎紀錄
2021-10-26Black garlic 黑蒜頭提升免疫力!在家自製小錦囊
2021-10-25Maple leaf 受氣候變化干擾 秋楓紅葉可能成絕響?
2021-10-24Fruit 素食人士佳音 火龍果皮加熱蘸醬油似 sashimi!
2021-10-23DJ Training Course 國粵語「後浪練習生」下星期初試啼聲!
2021-10-22AI 人工智能助攻!貝多芬未完成遺作《第十號交響曲》問世
2021-10-21文楓「楓馳電掣」專欄 - 文楓 Celina 北溫哥華島 Motorhome 之旅
2021-10-21Science World「後院大冒險」由 WeChat 聽眾贏得 4 張入場券
2021-10-20Chicken feet chocolate 雞爪巧克力!大蒜 八角 辣椒 口味任君選擇
2021-10-20Music 全球首播 - 周興哲《你不屬於我》
2021-10-19ShakeOut BC 10 月 21 日 10:21am 齊來作地震防災演習
2021-10-18Okra「秋葵水」能降血糖、促循環 但重點在「冷泡」
2021-10-18Music 聯合首播 - 徐若瑄《數星星的你》
2021-10-17Nissin 日清 50 周年創意美食:杯麵汽水、杯麵美味棒、雙拼組合登場!
2021-10-16VIFF 馬光浩採訪溫哥華國際電影節圖片集
-
2021-10-15Water 喝熱水能加速新陳代謝?喝冷水能令鼻塞加劇?是真是假?
2021-10-14Science World 幸運兒就是你!來贏 4 張科學館入場券玩「後院大冒險」!
2021-10-13Coriander 討厭香菜不是你的錯 是 DNA 出錯
2021-10-13Music 聯合首播 - 韋禮安 feat. Ben&Ben《Cheap Love》
2021-10-12Canto-slang 2021 香港至 Hit 網絡潮語 唔識你就 out 了!
2021-10-12Music 全球首播 - 蕭敬騰《彼得潘》
2021-10-11Surrey Hospitals Foundation Radiothon 素里醫院基金會 10/16「健康人生」電視電台籌款日
2021-10-11Music 聯合首播 - Mark Pelli《咖啡店》
2021-10-10Sitting vs standing 躺、坐、站可燃燒多少卡路里?每天站 3 小時 = 一年跑 10 次馬拉松?
2021-10-09Mini Van 新單元「溫哥華人的故事」過來人分享經歷 值得新移民借鏡
2021-10-08Fruit peel 最營養的都被你削掉了!原來水果皮有這麼多好處
2021-10-07Fingertip-powered wearable 新發明手指發電器 隨時隨地發電 一根手指就能救地球
2021-10-06Music 聯合首播 - 黃宇哲《下個路口等愛》
2021-10-05McDonald's 西洋品牌中國口味:麥當勞「臭豆腐黑漢堡」和肯德基「川香麻辣炸雞架」
2021-10-04Time 林家棟膽敢教馮寶寶演戲?Mary《殺出個黃昏》專訪視頻
2021-10-03Unusual jobs 另類新職業 叫醒師? 聞臭師? 月薪可高達過萬加幣
2021-10-02Eating order 不想增磅?專家:吃對順序很重要
2021-10-01VIFF FM 961 DJ 推介 - 屏幕一秒鐘成永恆 張藝謀《一秒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