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Topics 娛樂追蹤

營商之道

很多人以為人生閱歷和年齡一定成正比,其實不然。人生是否精彩,除了 being in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更重要是性格使然,像 Ken 董達成「時事直擊」M – F 8am, AM1470),見証了香港和加拿大民生和經濟的變遷,既是機緣巧合,亦因為 Ken 一直主導自己的命運,創造自己的人生。

Ken Tung of "News Talk" (M - F 8am, AM1470) is a second generation businessman.  Although his business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his father's, the hardworking attitude, the attention to details and the never-give-up perseverance are all the same.

Ken 董達成 見証大時代 (1)

三十多年前已移民加拿大的 Ken,是正牌沙田友,在沙田鄉公所旁邊的留產所出生。

Ken 的父親是惠州人,教育程度不高,在鄉間的中藥店當伙頭,解放前來到香港,胼手胝足在沙田墟開了自已的藥材舖。Ken 的媽媽同樣來自惠州,完全沒讀過書,來港後一邊輔助丈夫創業一邊生兒育女,女男女男女男女的連生七個,Ken 就是排在中間的第四名孩子。

董家的藥材舖位於沙田墟第二街,正正就是日後沙田新城市廣場音樂噴泉的所在地。但在當年,獅子山隧道尚未建成,連接市區主要靠火車,沙田只能算是鄉間小市鎮,非常純樸簡陋。Ken 還記得七歲時因為颱風溫黛引發連場大雨,沒甚麼城市規劃的沙田很快便水浸及膝,Ken 跟隨家人倉皇逃難,之後由政府接濟食物,做了幾天災民。

和大部份白手興家的商人一樣,Ken 的父親將刻苦耐勞視為家訓,子女從小就到店內幫忙。「我們是上居下舖,家就在舖頭的樓上,每天做完功課,我們就到舖頭『打雜』,例如將藥材分類、刨、軋、切、磨、包裝等等,當然按單執藥也駕輕就熟。我越做越有興趣,留在藥材舖的時間越來越多。父親好像也有心栽培,經常帶我去香港最著名的藥材批發商南北行跟行家打交道,聽世叔伯講生意經,藉此吸收營商經驗。過了幾年,父親覺得我 ready 了,便派我獨自帶著現金去入貨,自己揀藥材。」

如同很多傳統老店,董家的藥材舖非常講究規矩,例如店舖會僱用伙頭為員工做午飯,每天中午在店的中央擺開大圓檯,十多名員工圍桌共膳。但假如中途有客人光顧,所有員工都會停箸,待買賣完畢客人走後才繼續吃喝,以示恭敬。

如果說 Ken 在藥材舖學到的是對傳統的敬重和對品質的堅持,那他在父親的另一門生意中又學到另一種營商理念,那就是巿場觸覺和顧客心理。

「我父親見藥材舖的生意漸上軌道,便在上水開了一家雜貨店讓我母親打理。當時新界沒有百貨公司,雜貨店賣的貨品統稱為『洋雜』,恤衫、膠鞋、書包等日用品包羅萬有,我也經常在洋雜店幫忙。洋雜店跟的古板的藥材舖相反,要追潮流入貨,而潮流無時無刻在變。以前還流行講價,所以洋雜店的每件貨物在編號中都暗藏來價,方便員工議價時知道底線。我們憑著經驗,很快便能分辨出那個客人有心買、甚麼價錢會買、而我們在甚麼價錢可以賣而不會虧本。」

Ken (由大家姐抱著)七兄弟姊妹剛好梅花間竹,女男女男女男女。
Ken (由大家姐抱著)七兄弟姊妹剛好梅花間竹,女男女男女男女。
 在 Ken 的童年回憶中,沙田充滿鄉土風情,和今日的繁忙鬧市大相逕庭。圖中火車後面的就是沙田墟。
在 Ken 的童年回憶中,沙田充滿鄉土風情,和今日的繁忙鬧市大相逕庭。圖中火車後面的就是沙田墟。

四日三夜橫跨新界的壯舉

Ken 的父母雖然讀書不多,卻很看重子女的教育,在幼稚園尚未盛行的當年,Ken 已由外婆陪伴,每天乘坐火車到九龍塘玫瑰幼稚園上課,而其他兄弟姊妹亦分別在九龍區的英文名校就讀。

Ken 讀書成績平平,但很活躍,喜歡爬山和攀石(rock climbing),又經常遠足,最經典的一次,是用四天時間從新界最東端的長咀,途經大霧山步行到新界最西端的爛甲咀,沿途在野外露營。「我們避開市區,挑山路而行,而當我們終於到達終點的沙灘時,遇上突如其來的大雷暴,看著海面風雲變色雷電交加,科幻電影似的,非常震撼。」

參加戶外活動之餘,Ken 亦開始投身社區工作。「我姐姐讀 social work,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學在大坑東為一些徙置區的孩子免費補習,人手不夠便叫我幫忙,當時我讀中三,便義務替一群六年級的孩子補課,輔助他們考升中試。教學給了我很大的滿足感,所以當我移民後從事電腦工作時,school board中僑先後來找我開辦電腦班,我都一口答應。」

與此同時,Ken 還積極參與學校的愛丁堡獎勵計劃,現在依然是活躍份子,位至 BC 省的副會長。愛丁堡公爵獎勵計劃源自英國,但受到國際認可,青少年透過考金、銀、銅章而接受野外鍛鍊和學習回饋社會。Ken 當然考獲金章,而且還是由當年的港督麥理浩親自頒發。「不單是我,我太太和兩個孩子也都擁有金章。我最初參加愛丁堡獎勵計劃其實是為了升級,我中學就讀九龍的新法書院,考入新法不難,但要在新法畢業就絕不容易,因為它有八班中一,卻只有四班中五,換言之中五前要踢走一半學生,而中三升中四的其中一項 requirement 就是考獲愛丁堡的銅章,誰敢不考呢?當然很多同學在過關後便停止參與,但我卻覺得很有啟發性。例如策劃活動,就學懂起承轉合,還要在大家最興高采烈之際 wrap up,千萬不要『磨爛蓆』。這些處事的智慧,放諸人生的很多情況何嘗不是萬試萬靈?」

自小喜歡運動的 Ken 原來是 muscle man。
自小喜歡運動的 Ken 原來是 muscle man。
 Ken 的太太比 Ken 更 sportive,不但和 Ken 結伴遠足露營,還年年跑 Sun Run。
Ken 的太太比 Ken 更 sportive,不但和 Ken 結伴遠足露營,還年年跑 Sun Run。

空投支票發放薪金

中學畢業,為了前途,也想看看外面的世界,Ken 來到溫哥華在 Capilano 讀了一年大學,後來因為香港政府要發展沙田而全面收地,年事已高的父親索性結業退休,Ken 於是停學兩年,回港幫父親將生意逐步結束,但同時辦理移民,由當時已長居溫哥華的姐姐申請他來加拿大。

終於移民申請批出了,Ken 卻沒有回來溫哥華,反而去了多倫多。「因為我太太(當時仍是女朋友)跟她的家人移民去多倫多,我惟有移船就磡,追到多倫多。」

Ken 和太太是中學同學,也是愛丁堡獎勵計劃的中堅份子和遠足的 buddy,非常投契,兩人二十五歲就結婚,婚後 Ken 修讀 computer programming 的文憑課程,原本是謢士的太太則忙於考取加拿大的認証資格。

Ken 在多倫多選修電腦本來只仗著自已數學成績不錯,但讀下去才發現,少年時代所學的營商知識居然大派用場。

「當時每個學生都要自選題目做研究,我因為從小學零售,對 Canadian Tire 發行的代用券 Canadian Tire Money 很感興趣,以此為題打電話給 Canadian Tire 的電腦部,邀請他們做訪問。Canadian Tire 不愧是大公司,明知我只是一個平凡的超齡學生做 project,還是很認真的派出部門主管跟我見面,向我詳細解釋 Canadian Tire Money 的運作模式和實際效益。」而更令 Ken 意想不到的,是這個 Canadian Tire 的習作,日後還間接為他帶來一份理想工作。

Ken 董達成 見証大時代 (1)

修畢兩年制的電腦課程,適逢女兒出生,Ken 決定帶同妻女搬來溫哥華會合剛從香港移民過來的父母,為了省錢,還安排妻子帶著嬰兒坐飛機,自己則將全部家當塞到車上,開車橫渡加拿大來到溫哥華。

所謂「女細老婆嫩」,還剛剛 relocate,Ken 當然心急找工作,經過一番折騰,終於獲得位列加拿大 top 50 的一流大公司 Canadian Forest Products (簡稱 Canfor)聘用。「這完全拜我的 Canadian Tire 習作所賜,因為 Canfor 正開始電腦化,覺得我做的研究實用性高,有商業頭腦。」

CanforKen 主要負責寫 payroll system 和 sales system 的 programming。「當時尚未流行自動轉帳,而 Canfor 的工作地點很多位處偏僻的森林,每年最緊張的時間就是十二月,因為放聖誕假前一定要發薪,所以我們有備份支票,要是郵遞有誤導致支票不能在假期前送達,公司會僱用小型飛機將一袋又一袋的支票從空中投擲至工地,讓員工能帶著支票回老家過節。」

隨著時代進步,這種匪夷所思以「空投支票」出糧的歲月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商業全面電腦化,造就了 Ken 事業上的黃金時代。6 月 30 日,我們繼續分享 Ken 如何看準時機創業,以及作為第一代的電腦生意人,如何幫助本地的華裔商家適應新科技,由教他們怎樣開關電腦,怎樣按 Enter 鍵做起。

《Location sponsored by Pacific Coast Yacht Sales Ltd. and The Boathouse Restaurant, both at 8331 River Road, Richm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