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Topics 娛樂追蹤

請按此重溫訪問內容 Please click here to listen to archive interview

眾所周知,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所有書籍都是抄寫出來的;那麼中國的書籍是怎樣一步步演變成現在的樣子呢?「中國圖書三千年」作者潘美月用現代人的角度,細細呈現中國的圖書歷史,以提高青少年和普羅大眾對中國圖書文化的認識和興趣 。Celina「週六品味圈」(Sat 9am, AM1470),在 5 月的「生活雜誌」環節中,就請來列治文公共圖書館Wendy Jang 為我們介紹這本趣味和知識兼備的「中國圖書三千年」

In the traditional May, this month  Celina Luk and Wendy Jang introduced us a book that is written by Anthony Wong, sharing a humorous and modern approach to present Chinese book history.

Celina 週六品味圈之生活雜誌 五月好書推介

「中國圖書三千年」(2016 年,簡體字版)

作者:潘美月

作者潘美月教授,是中國圖書史權威學者,在她著作的「中國圖書三千年」中,大家可以了解從最早發現的竹木簡冊,到清朝的書,是如何製造和中間的演變過程。書中除了介紹製造書籍的材料,還細述竹木的處理、紙的發明和製造方法、印刷術的發明和演變、每個朝代圖書的特色和重要的刻坊等等,全書分七章,整本讀下來,會發現這確實是本學習中國圖書歷史和演變的好讀物。

中國古早期以竹木簡冊載文的方式,使書籍非常笨重,不便攜帶,於是在戰國時就開始用縑帛(薄絲布)來寫書。人們也因此發現縑帛質地輕軟、攜帶保管方便、吸墨比竹簡好,而且從出土的縑帛可見,即使長時間藏在地下,仍能完好保存。

但對當時的平民百姓來說,縑帛的價錢貴,產量不高,不是普通人負擔得起,古書就記載到孟子的話:「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由此可見,戰國時縑帛沒有竹木簡冊普遍。

再說說縑帛,縑帛的標準尺度為每匹長四尺、寬二尺二寸,用作書寫材料的話,如果不夠寫,可以縫接另一塊或一段。寫畢後,在末端加一根軸捲起來,稱為一卷。

至於現代人用的紙,「中國圖書三千年」裡亦有詳細解介紹它的發展史。雖然「紙」這個名詞在蔡倫之前便已存在, 但當時的紙應該是一種非紡織成的薄頁。紙發明後並沒有立刻流行起來,因為在東漢時代,以紙書寫被認為不恭敬。直至東晉的南郡公桓玄下令用紙代簡,紙張才開始普及。最初的書是一卷卷的,一端有一條軸。普通的軸是竹木製,但也有用琉璃、象牙、珊瑚、紫檀、雕漆或金玉做的,有時還會在軸的兩端加些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