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Topics 娛樂追蹤

由更新文化到肅貪倡廉

Thomas 梁燕城「時事直擊」M – F 8am, AM1470)在香港中文大學修畢哲學系的碩士課程,之後在中國神學研究院修讀神學,又在夏威夷大學取得博士資格,進修前後亦曾在香港浸會大學擔任宗哲系講師及在商業電台擔任時事評論員。

因為他特殊的哲學背景和對中外歷史的認識,燕城以此為傳道的題材,受到不少基督教徒的追捧,其中一位賞識他的海外教徒就是前 BC 省督林思齊林思齊邀請燕城來溫哥華做研究,後來燕城乾脆於 1990 年移民加國,進入位於 UBC Regent College 建立中國文化部,但發覺教育界的人事其實亦相當複雜,1994 年在一羣教友的鼓勵下,燕城成立文化更新研究中心,全心投入慈善及文化工作。

Dr. Thomas Leung is the founder of Culture Regeneration Research Society (CRRS). Since 2002, he and his Society have subsidized thousands of underpriviledged students in rural China to continue their studies.  "Education is the best way to overcome poverty," said Dr. Leung.

Thomas 梁燕城 曲線救國論 (2)

「當時一班朋友鼓勵我:『你天天說要幫助中國,何不趁此機會離開校園,做你想做的事?』為了給我信心,他們三十人每人捐出一百元作為創會經費,之後大家透過各種渠道籌款,又有善長提供辦公室給我們短暫使用,文化更新才逐漸成形。」

燕城謙稱為小機構的文化更新,人數可能不多,卻是小兵立大功,過去二十年的成就令很多國際大機構望塵莫及。

文更的宗旨,是希望重建支離破碎的中國文化,令它在現代社會得以繼續傳承。在成立之初我們只是小規模經營,每次籌到一筆錢便邀請幾位中國的教授來加拿大觀摩,因為我們相信,只要他們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便會反思中國需要甚麼,從而教育下一代。為了節省開支,我甚至招呼這些來賓來我家住宿,齊吃住家飯。後來中國對我們了解多了,知道我們沒有政治動機,於是批准我到中國講學,我們出版的學術季刊『文化中國』,亦從那時開始免費送給中國各大學的圖書館作為讀物,至今已送出超過十萬冊。」

到中國講學之餘,燕城亦把握機會考察民情,第一次參觀的窮鄉僻壤就是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河北省赤城縣,親眼目睹山區的窮苦落後和城巿的貧富懸殊,自此燕城以扶貧和反腐敗為人生目標。但成就大事需要經費,錢從何來?

「很感恩當時有一位不想揚名的香港富豪,他也是虔誠基督徒,特別託人介紹跟我見面。會面時我提到扶貧和反腐敗的夢想,這位富豪二話不說便開出一張三十萬港元的支票。回到加拿大,因為我們是經過認証的 NGO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向加拿大政府申請撥款,居然又獲政府 match 三十萬港元,於是我們和上海復旦大學合作,研究『廉政文化』,參考美加的審計系統(audit system)和法治精神。」

在上海華東師大教授道德課。燕城現在依然頻繁在中國講學。
在上海華東師大教授道德課。燕城現在依然頻繁在中國講學。
 攝於雲南的山區學校。現在文化更新主要資助在廣西和雲南的學童繼續讀書。
攝於雲南的山區學校。現在文化更新主要資助在廣西和雲南的學童繼續讀書。

愛國 要有方法

九十年代中國經濟起飛,大家爭先恐後進入中國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賺錢,這人有錢不賺卻來提倡反腐敗,實在匪夷所思,連中國都起疑心,此人究竟有何居心?

但細查燕城的底蘊,發覺他在中國沒生意沒投資,無利益關係之餘更沒有外國政權在背後撐腰,慢慢對他投以信任,甚至肯接納他所寫的建議書,雖然未必全部實行。

「中國其實有很多智囊為國家寫報告、提意見,有時會想知道其他國家的看法和做法作為參考。例如早前在國內,有地區政府要拆卸基督教的教堂而引發衝突,因為政府內部對基督教不熟悉,於是來徵詢我的意見,我回答說:『口述可能有誤,讓我寫個詳細的建議書。』我不是中國公民,沒有心理包袱,可能比國內的學者更敢言,於是坦白分析利害,並提出個人意見。後來意見被他們採用,事情得以順利解決。」

除了宗教,燕城歷年來亦為政治民生、文化教育、醫療甚至心理輔導提出了三四十項建議,其中呈交給前總理朱鎔基的建議書還得到朱鎔基的回覆。

燕城可以提出這麼多的實質建議,皆因他不是閉門做車,而是長時間深入山區接觸窮苦百姓,並親力親為助學扶貧。

梁燕城和太太 Winnie 相識於大學時代,兩人都喜歡文學,亦是虔誠基督徒。
梁燕城和太太 Winnie 相識於大學時代,兩人都喜歡文學,亦是虔誠基督徒。
 燕城的女兒和兒子自小看著父親為中國山區的窮困學童奔走,長大後都曾在中國當義工老師。
燕城的女兒和兒子自小看著父親為中國山區的窮困學童奔走,長大後都曾在中國當義工老師。
 匆匆數十年,夫妻恩愛到老。
匆匆數十年,夫妻恩愛到老。

「脫貧,必須由教育做起,我們由 2002 年起已資助了一萬五千多人次、約四五千名學童讀書,主要供他們讀小學和高中,甚至大學。我們資助的款項雖然依法經中國的慈善總會分發給學童,但我們保留監管權。所謂監管權其實就是 audit system,我們要求每名學童有銀行戶口,我們會核對批出的金額是否全數存入戶口之中,亦會每年探訪學童,跟他們見見面。曾經有某城縣嫌我們的監管麻煩而退出資助計劃,但沒辦法,持續監管是保証我們的捐款用得其所的唯一途徑。」

因為助學,燕城見証了不少感人故事。「我們資助的孩子很多來自破碎家庭,例如父母出去城巿工作,一去不回,又或者父母有殘疾或精神病。每次我們去探訪,抱抱他們,他們都會哭。小孩子很直接,知道有人對他們好,在絕望中給予他們希望,他們會摟著你不放,因為害怕失去。現在很多我們資助過的孩子都長大成人,有做老師的,有在銀行工作的,也有結婚生子的,見到這些孩子能好好成長,一切艱難都值得。」

可能因為見到成績,更加強了燕城的信念,知道要以何種方法貢獻中國。

「當初選擇移民,就是覺得留在香港,會有很多制肘,反而走遠一步以海外為基地,更利於發揚中華文化和幫助國內受苦的同胞,算是曲線救國。」

Thomas 梁燕城 曲線救國論 (2)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近年坊間偶有傳言,說燕城現在少罵中國,越來越親中,推斷他一定受了不少好處,被收買了云云。

「罵人有何難?但有建設性嗎?中國這個民族,因為它充滿傷痕的歷史,令它的集體心態變得非常扭曲,對人很猜疑,一味對它咆哮謾罵只會將它越迫越遠。我認為用愛加上耐性,慢慢感化它,它才會有勇氣作出改變。

「至於被收買之說更是無稽之談,我兩袖清風,衣食住行都非常樸素,不追求物質的人何來被收買?」

的確,燕城廿多年來都住在本那比的平實房子,出入以二手車代步。近年因為較多時間留在香港,在深井買了一個細單位,也全靠太太 Winnie 持家有道,多年積蓄盡出才能應付香港高昂的樓價。

宗教之途九曲十三彎,愛國之路亦要曲線運行,反而最令人左搖右擺心亂如麻的愛情和婚姻,燕城簡單直接,一條直線到老。

燕城 Winnie 大學時代在福音活動中初次邂逅,燕城立即對這名歷史系才女、溫柔婉約的 Winnie 一見傾心。

「我太太一直支持我,照顧兩個孩子和去世前患病的母親,即使當年我離開大學開辦文化更新,收入大減,她亦從來沒有抱怨。因為她,我更堅信愛情可以天長地久。」

現在一女一子已經成長,女兒婚後還誕下一對龍鳳胎,兒子現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碩士課程,按理,燕城已夠資格退休,弄孫為樂。

「只要神願意給我時間,我還希望能略盡綿力。例如在中國的大城巿,很多人有情緒問題需要心理輔導,但中國在這方面的資源很少;還有西藏,因為現在是敏感時期,幾乎所有外國組織都不獲批准進入西藏做慈善工作,只有文化更新是個例外,所以我希望能好好利用這個機會為西藏人做點事。再加上現在中國崛起,它的文化和價值觀開始受到重視,我希望將『天地仁愛』的理念帶到中國,進而擴展至全世界。」

雄心壯志,滿腔熱情,要燕城退休?恐怕為時尚早。

〈Location sponsored by Flying Beaver Bar and Grill at 4760 Inglis Drive, Richmond〉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梁燕城 曲線救國論 (1)